软件工程学位授权点2020年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4-27 | 查看数:709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
学位授予单位 | 名称:贵州大学 |
代码:10657 |
授权学科 (类别) | 名称:软件工程 |
代码:0853 |
授权级别 | √ 博 士 |
□ 硕 士 |
贵州大学
2021年3月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按自然年(1月1日-12月31日)编写。
二、授权学科(类别)名称、代码和级别按《贵州大学2020-2025周期性合格评估参评学位授权点列表》填写。
三、各授权点请参考《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列出的主要内容逐项进行编写,重点体现年度建设总体情况。
四、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五、本报告正文使用小三号仿宋字体, 建议不超过3000字,纸张A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贵州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由“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11年升级而来。贵州大学1972年设立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予权,2001年由李祥教授等领衔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得了博士授予权,成为贵州省最早的两个博士点之一,201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升格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教育部批准以软件工程牵头建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国内一流学科。本学位点在“软件工程理论与计算理论”、“软件安全工程与密码学”和“软件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三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已培养40余位软件工程领域高端人才。学位点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已形成以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骨干,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为贵州省“大数据”发展战略及新兴产业提供决策支持和人才支撑。
1 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应面向全国、立足贵州实情、辐射西南地区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坚持“瞄准国际发展、立足贵州省情、聚焦特色优势、服务产业需求”的理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软件工程高级人才。
1.2学位标准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质量标准的国家依据主要是以《0835软件工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标准。
基于国内外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情况和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学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标准:
(1)研究方向对标国际前沿研究方向,紧跟国内外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2)人才培养立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计算机控制等优势人才培养基础上,重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注重培养中高端科技人才。
(3)在科研总体水平落后的情况下,聚焦“公共大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基于FAST的天文大数据”、“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卫星大数据”、“Web文本挖掘与应用”、“智能系统优化与安全”等特色研究方向,突破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培养这些领域的高质量研究生。
(4)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通过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等构建相对合理、体系明确、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是否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培养各领域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
(5)注重培养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监督,在研究生开题、研究生实习、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中期考核、研究生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出台相应规范要求,以是否达到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为标准,注重全方位监督和提升培养质量。
(6)以“就业率”、“优秀毕业生表现”、“用人单位满意度”为衡量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的标准。
2 基本条件
2.1培养方向
基于国内外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情况和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在“瞄准国际发展、立足贵州省情、聚焦特色优势、服务产业需求”的理念指导下,学位点统一制定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包括软件工程理论与计算理论、软件安全工程与密码学、软件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三个研究方向,围绕这三个方向,形成了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科研团队、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科研团队、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应用科研团队、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科研团队、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团队、人工智能科研团队、先进计算与数据工程科研团队、嵌入式与物联网科研团队。
2.2师资队伍
2010年之前,由于贵州区域吸引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科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困难、造成科研团队老龄化,学科和学位点的发展速度严重滞后。2010年以来,学院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培养、引进了几位优秀博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学院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与配备,保障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2020年引进牛津大学博士、特聘教授A岗教授1名。导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最高学历分析结果如图2.1-2.4所示。
图2.1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图
图2.2 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百分比
图2.3 研究生导师最高学位结构图
图2.4 研究生导师最高学位结构百分比
2.3教学科研支撑
1)人力资源基础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博导11人,其中院内博导6人,院外博导5人,绝大多数导师有校外学缘背景,科研经历丰富。通过优秀人才引进、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在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软件理论与形式化方法、软件安全工程与密码学、软件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计算机视觉、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科学与处理技术等研究方向形成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胜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师资队伍。特聘梅宏院士任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院长、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杨义先教授任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马建峰教授任贵州大学副校长、大数据学部主任,推进学科与平台建设。聘请赵勇、徐勇、钮心忻、Yuemin ZHU 等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以及张明义(Godel 终生成就奖)、谢晓尧(省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省内知名教授任外聘博导,助力软件工程高端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聘请航天十院、云上贵州等知名企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任校外导师,打通产学研人才培养通道。
2)科研,教学平台
2012年以来,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在省教育厅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以“提升内涵、构建团队”为主线,以学科传统优势为基础,以学科未来战略发展为导向,全面构建新的科研平台,目前学位点实验用房充足、仪器设备较完善。
(1)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
(2)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
(3)研究生云计算与移动计算实验室
(4)天文大数据分析与研究中心
(5)贵州省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6)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
3)科研及研究生教育基础
在博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学位点具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有效支撑,学位点建有5个围绕导师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室,博士生导师科研与教学经验丰富。以上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站为本博士点的培养提供了科研及教学基础。
2.4奖助体系
贵州大学具有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两部分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博士新生奖学金等;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助研、助教、助管(简称“三助”)岗位助学金,特殊困难救助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软件工程学位点承担了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每年招收了大量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根据相关规定,这部分博士研究生不参加相应的评奖,故学位点的奖助比例偏低。
3 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表3.1 2020年博士研究生报名录取人数表
学年 | 报名人数 | 录取人数 | 毕业人数 |
2020年 | 74 | 12 | 7 |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围绕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学院对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命题、复试(包括调剂)、录取、入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监督,保障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本学位点每年只在软件工程博士点和专业型硕士点进行招生,还未招收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3.2课程教学
学位点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程按照统一模式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
学位点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选留和聘用教师中,注重教师的岗位资格条件和自身素质,每年由人事科主办对新职工进行一次学院情况介绍、岗前培训宣传及敬业教育,院长、书记参加并与新教职工面对面交流,对新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院在课程主讲教师选拔上,有严格的教学准入制度。同时坚持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利用学生评价结果客观了解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暂停其授课资格并加以帮扶,确实无法胜任教学岗位要求的停止其授课资格。
图3.1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课程体系
3.3导师指导
在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工作业绩、科研水平评估和考核、激励与惩罚机制上,学院除了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院出台的《贵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暂行规定(贵大发〔2014〕101号)》等相关要求和规则管理研究生导师之外。学院在出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院发[2017]11号)》文件中也对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指导工作进行了相关规定,每年都进行研究生导师年度考核(从考勤、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情况等方面),对不满足考核标准的导师,取消其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指标,以此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3.4学术训练
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积极搭建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项目,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学科前沿讲座、优秀成果奖励、创新竞赛、展览等活动,扩大研究生视野,激发创新的兴趣,营造科学严谨、研究活跃、学术空气浓厚的学术氛围。
3.5学术交流
博士生入学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在第一学年度第二学期即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要求博士生均需在导师科研经费的资助下,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包括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出国访问或进修。
3.6分流淘汰
本学位点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期限是3-6年,根据博士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分流淘汰。博士生在读6年期满,课程学习和研究成果(包括接受待发的论文)须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仅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博士生,给予取消博士生资格的处理,作为结业博士生。
3.7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是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环节,学院近五年来,一直进行学位论文规范性和毕业答辩环节的改革,学院在学校研究生院规定的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进行省外论文盲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研究生论文校内“全盲审”,通过这种形式严格规范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和论文质量,倒逼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重视论文的质量、检查和审核,提升论文质量。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盲答辩”,增加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8学风教育
软件工程学科非常注重本学科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他们勤奋求实、崇尚学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通过培养与教育,软件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们绝大多数都能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科学知识并进行科学研究上,很多同学都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或 SCI 检索论文,受到了很好的科学训练。
学院也制定有专门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管理条例,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发生或者说还没有发现有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1.1着眼“三个维度”,构建党建引领体系,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有序推进学生党组织建设,在研究生宿舍开展“一楼一总支,一层一支部”党建活动。二是夯实思想引领,建立学院书记、院长、支部书记逐层上党课机制,构建“互联网+”的思想教育新机制。三是以党建促“五育”,围绕“党建+五育”开展党员示范、党员传帮带等活动。
1.2 致力“五个环节”,构筑立体化思政教育联动阵地,落实“润物细无声”,增强道路自信
一是将入学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第一道关口,通过国情社情教育让学生弄清学习目的,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二是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注入“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自主创新”的思政元素。三是强化科研精神,通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讲座、学术组会、导师言传身教等形式,培育学生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四是抓好思政实践环节,把思政教育融入“数博会”志愿活动,“博士村长”、扶贫、抗疫、征兵、职业素养培训等主题化实践场景中。五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强教材管理和课堂纪律,宣传正能量。
1.3 聚焦“三个特色”,做实文化浸润体系,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用好贵州红色文化,用历史观引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用好“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秉持“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推动学生追求“致良知”的学习境界。三是用好“榜样力量”,以先进典型和学生优秀典型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搞好学术。
1.4汇聚“六个力量”,落实全员育人,实现思政教育共振齐抓
构建“党委领导制+辅导员专兼协同+导师第一责任+课程思政教师+校外导师+学生自育”六力协同的育人机制。
通过以上工作,2020年发展党员共6个,较2019年增长两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6个,较2019年增长60%。
2.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在学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出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等文件,对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指导工作进行了相关规定,积极推动导师管理和导师考核,注重对导师培养环节的要求,强化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督和考核,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关键环节和科研成果做了详细的规定,以严格规范研究生的培养流程和论文质量,全面实施开题报告“盲答辩”、培养环节加强监督以及毕业论文的“盲评”等,倒逼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重视论文的质量、检查和审核,以“严”促“质”,提升论文质量。对学科建设、研究生管理、科研奖励、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有效推动研究生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建设,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实现有效引导和保障。
通过以上举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的优良率为48%,较2019年37%增长30%。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人才培养方面,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II类人才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I类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1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贵州省拔尖人才1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人。2020年,学科坚持“存量提升,扩展增量”的人才工作方针,秉承“团队建设为基础,学科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是核心”的建设原则,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从三个维度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共引进优秀博士1人;二是加大原有师资力量的提升,共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三是推进人才储备计划,优选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力争3-5年之内能够留校。上述措施有效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培养条件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各类政策体系的完善,保障了科研平台建设和培养条件改善,有效支撑研究生科研和学习,科研成果产出显著提升。
二是建设了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科研实验室,可容纳90人左右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场地,目前正在培养8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从事互联网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智慧法院智能化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与应用。
三是有效调整了学科的布局,形成了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智能医学影像与精准诊断、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物联网与嵌入式软件开发、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应用等9个特色科研团队,为学科的人才培养奠定了更好的支撑。
5.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
2020年,学科获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440万元。实现贵州省大数据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科研成果产出如下:
年份 | 合计 | SCI期刊 | EI期刊 | EI会议 | SCD和中文核心 | 专利 | 软件著作权 |
2020 | 129 | 45 | 7 | 13 | 49 | 5 | 4 |
6.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2020年,学科在招生方面,硕士生一志愿报考人数达到165人,超出招生人数近150%,毕业就业率100%,具体情况如下。
专业 | 总招生人数情况 | 985且211 | 贵州大学 | 其他211高校 | 其他普通院校 |
博士生 | 14 | 2 | 4 | 0 | 8 |
学硕 | 17 | 0 | 1 | 3 | 14 |
专硕 | 50 | 4 | 3 | 6 | 37 |
毕业总人数 | 就业比例 | 党政机关 | 高等学校 | 事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 | 三资企业 |
20 | 100% | 1 | 3 | 1 | 10 | 4 | 1 |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位点发展存在较大短板。一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存在错位发展,师资队伍存在严重交叉;二是学科发展缺乏高水平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困难,难以突破现有人才瓶颈;三是科研团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水平科研成果欠缺,难以对学科提升形成强力支撑。
(2)师资队伍建设进展较慢。一是学位点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及所占师资比例不足,高水平人才不足,领军型人才不足,学位点在人才引进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吸引力、人才发展环境、IT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制约学位点建设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师资队伍出现断层现象。
(3)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科研影响力欠缺。一是学位点科研产出中高水平论文成果不足,且学校对CCF A/B/C类论文不认可,导致学科在高水平论文产出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二是学位点高水平科研奖项和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学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广度和深度不足,学院科研影响力停留在区域水平,缺乏全国影响力。
(4)学位点教学改革还需突破,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历史的原因,学位点教学改革推进相对缓慢,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创新不足。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质量保障,促进“立德树人”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年度规划:
(1)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结合计算机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依托学院的优势学科和方向,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和导师梯队建设,推动面向新领域、新方向、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加大对年轻导师的培养力度和博士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好科研团队,实施“传帮带”工程,让年轻导师快速成长。
(2)实施导师接力和支援计划
随着学院一批研究生导师即将退休,学院将采取引培结合、刚柔相济,充实后备导师力量。一方面,自主培养后备导师队伍,每年推荐2-5名青年教师到高水平高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掌握最新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积累科研经验;鼓励青年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申请基金项目,增强项目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柔性引进、学科交叉委培、企业导师制引入一批科研水平高、产业能力强的兼职导师,全面夯实导师团队。
(3)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国家要求和贵州的区域发展情况,结合学科点优势和特色,与时俱进地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确保能力培养满足“卡脖子”问题攻关需求。
(4)培养环节的持续监督
有效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院研究生与科研管理科的监管、审核和监督职责,加强规则建设,提升质量要求,督促研究生导师认真负责,促进研究生的全面进步,全面、持续、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科研素养的狠抓落实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课程建设,严格规范研究生各培养环节,并驾齐驱抓知识掌握与创新能力提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对应用能力的要求,加大企业合作,推动企业实习实训的全面化和有效化,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争创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学生就业满意度双高。
(6)强化导师师德师风建设
引入多元化指标考核体系,激励与约束并举,抓实师德师风建设,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意识,落实导师的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导师加强对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的指导,全面把控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