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授权点2020年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4-27 |  查看数:867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贵州大学

代码:10657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代码:0812

 

授权级别

□ 博  士

   士

 

 

贵州大学

2021年3月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按自然年(1月1日-12月31日)编写。

二、授权学科(类别)名称、代码和级别按《贵州大学2020-2025周期性合格评估参评学位授权点列表》填写。

三、各授权点请参考《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列出的主要内容逐项进行编写,重点体现年度建设总体情况。

四、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五、本报告正文使用小三号仿宋字体, 建议不超过3000字,纸张A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研究方向、培养方向、招生情况、师资队伍、培养条件等(可以图表进行描述)。

(1) 研究方向

贵州大学于1972年创办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2) 培养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贵州省重点学科、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列为区域一流学科建设。本学科研究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已经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三个研究方向和相应培养方向。

研究方向

培养方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理论计算机科学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数据库与软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科学与工程

图形图像分析与处理(医学影像处理与精准诊断)

计算机测控与嵌入式软件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密码学与安全协议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下一代网络技术

(3) 招生情况

本学科点2020年共招收34人,各方向招生情况如下表所示。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计划

推免

专项计划(少干、退役)

普通招考计划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

0

10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

0

14

0812Z1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0

0

10

 

(4) 师资队伍

本学科专职教师总人数31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其中,专职教师拥有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5人,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硕士学位教师16人。其中,36岁至45岁专职教师11人,4659岁专职教师20人。其中2021年分别引进了汤金川博士和培养了肖源源博士,他们主要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这进一步完善了本学科中青年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如下表所示: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年龄分布

学历结构

硕士导师人数

25岁及以下

26至35岁

36至45岁

46至59岁

60岁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7

0

0

1

6

0

4

2

7

副高级

19

0

0

5

14

0

6

12

18

中级

5

0

0

5

0

0

4

2

0

总计

31

0

0

11

20

0

14

16

22

5 培养条件

本学科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依托我院的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贵州省智慧医疗大数据创新中心等众多的科研平台,有研究生专业实验室超过2000平米,建立的高性能GPU计算集群的软硬件环境提供50余个GPU和超过300CPU的服务器和相关高性能计算软件(包括网络仿真和机器学习),有效支撑学院的师资队伍的产学研和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1)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以德正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动“三全育人”改革,构建“三基准、三特色、三维度”的思政育人体系。 学科以“爱党爱国”、“五育并举”、“三全九育”为基准,细化思政工作改革方案,将“三全育人”纳入学院党政建设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精心部署党政学习、支部建设、党政育人的具体举措,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进程。教工党支部形成了“一支一特”的品牌效应,实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100%全覆盖。 学科教师100%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近五年无师德师风问题、无舆情事件。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荣获“先进党员寝室”、道德风尚奖、思政活 动优秀奖及文化体育竞赛奖达30余项。

(2) 制度建设

在学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出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等文件,对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指导工作进行了相关规定,积极推动导师管理和导师考核,全面实施开题报告“盲答辩”、培养环节加强监督以及毕业论文的“盲评”等,倒逼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重视论文的质量、检查和审核,以“严”促“质”,提升论文质量。对学科建设、研究生管理、科研奖励、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有效推动研究生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建设,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实现有效引导和保障。

(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突破。学科坚持“存量提升,扩展增量”的人才工作方针,秉承“团队建设为基础,学科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是核心”的建设原则,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从三个维度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两年来,共引进优秀博士2人;二是加大原有师资力量的提升,共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三是推进人才储备计划,2020年优选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力争3-5年之内能够留校。上述措施有效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条件建设

硕士点师资力量获得提升,期间引进优秀博士1人(汤金川博士);原有的师资队伍中有1人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剩余6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同时,在2020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优选培育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力争3-5年之内能够留校任教以补充师资力量。在教学科研平台方面,学院成立了9个特色科研团队,凝聚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知识表示、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等方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依托各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立的大批高性能GPU、CPU计算集群的软硬件平台。

(5) 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显著提升、科研成果显著突破,学科积极开展高水平项目申报,期间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项目2项资助;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6篇。但是总体研究论文和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重要刊物学术论文和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不足,突出性成果(专著、教材、获奖)匮乏,在国际同行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6) 招生与培养工作

2021年的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的上线考生265人,硕士点的招生从中选拔优质生源提供保障。硕士点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相继推进“导师双选制”、“开题盲答辩”、“毕业盲答辩”等培养环节改革,科学、有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本硕士点在2020年总毕业生人数47人,总毕业率为98.85%。其中,升学率4.55%(读博2人),就业率91.49%(43人)。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比例不合理,高水平人才不足

贵州地处西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社会资源、IT产业发展水平和环境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近年来,虽然学校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但是由于发展环境、科研实力、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招聘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在人才引进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IT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目前,学院博士人数及比例不足,高水平人才不足,师资队伍的比例不合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2)高水平科研成果欠缺

学院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和学科整体科研水平,学院老师和研究生的论文数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软件著作权的数量增长快速,但由于历史因素和区域发展因素,我院在专利、高水平论文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例如,高水平论文偏少(SCI、EI),发明专利数目少,专著数目少,等等,这说明,我们在确保数量增长的同时,还需要“提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足

学科缺乏有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研究生交流等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一是学院科研人员的对外合作有限,老师们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比例少,效果不明显,目的不明确;二是学院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习交流机会少,除了少量台湾交换学习之外,研究生几乎没有参与国际国内的学习交流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研视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4)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项目申请存在不足和制约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科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虽然已有部分的老师形成科研团队),但整体上,科研团队缺乏体系化、机制化的建设模式,缺乏团队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学院在申请纵向科研项目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随着国家层面和升级层面科研项目的统筹和集中化管理,在纵向项目的申请上,学科未来将面临更大的问题。

5)缺乏有效的、持续的经费支撑

目前,虽然学校每年都有“一省一校”、“中西部提升计划”等学科建设经费支撑学科的建设,但是相关经费缺乏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且在使用上偏重于“硬件建设”,经费难以有效用于提升学科的软实力,经费很难用于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科研支撑等方面,因此,难以发挥支撑效应。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等。

(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2020年度已经按计划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学术骨干,包括牛津大学汤津川博士和重庆大学杨朝树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与信息安全,2021年学校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知识表示等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生物学、计算化学等交叉学科引进和培养青年人才;同时,通过学术互访、在职进修等方式,深入推进专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并形成制度化。

(2) 加强教学质量过程规范化管理

目前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方面已经采取了非常严格的过程化培养环节管理措施,包括开题、评审、答辩及参与学术活动;由于疫情影响,最近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显著减少,在线式学术交流方式明显达不到线下交流的效果,而线下线上学术交流也未成制度化。下一年度将参照本科工程认证措施,建设规范性的研究生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改进学科评估措施,提高学科科研水平

目前学校在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学术论文方面采用中科院建议的SCI分区制,尽管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和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在为争取采用国内重点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采用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建议的ABC刊物和会议分级制而努力,目前为止,仍未成功。下一年度,在破“五唯一”前提下,将继续努力为争取CCF的推荐的论文ABC分级评估标准,并支持一线专职教师从内涵科研出发,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论著。